宁远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

发表时间:2024-01-31      来源:台球直播免费斯诺克直播     字体:【

详细介绍

  为更好掌握我县农民收入的新变化,推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行动计划落地,确保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目标,根据永州市《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增收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我县格外的重视,迅速组织20个乡镇(街道办)对家庭农场、种植大户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专题调研。通过

  近年来,宁远县委、县政府及各级部门始终把抓好“三农”作为日常工作重点,按照“生态立县、工业强县、旅游兴县、农业富县”的战略部署,以“稳粮增收、提质增效、创新驱动”的总要求,围绕农民增产增收这一中心环节,以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工作为着力点,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,统筹城乡发展,推进农业现代化,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,创造了农业生产再创新高、基础设施不断夯实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喜人佳绩。

  1.农民收入增长情况。2013年、2014年、2015年、2016年、2017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8579元、9585元、10628元、11755元、13120元,2013年-2017年增长52.9%;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1190元、18502元、20155元、22144元、24427元,2013年-2017年增长15.3%。宁远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连续稳定增长,上涨的速度快于城镇,但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存在比较大差距。

  2.农民收入大多数来自。近几年来,宁远县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主要是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,经营净收入主要为家庭第一产业营收,2013-2017年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比重分别为:33.9%、32.0%、33.4%、31.7%、28.4%,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比重总体减少;转移净收入主要为外出劳务收入,2013-2017年转移净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比重分别为:33.0%、33.2%、32.9%、32.5%、35.0%,转移净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比重总体增加。宁远县频临广东省等沿海地区,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有40万人之多,外出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主要支撑。

  1.稳步发展优势产业。我县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着力点,因地制宜、统筹规划,综合运用水利、林业、农业、科技等措施,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,围绕优势产业综合开发,逐步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,使得现代农业产业链得到一定效果延伸。全县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1.5万亩、流转率达到51.55%,30亩以上种粮大户4350户,家庭农场243户,合作社546家。全县每年种植烤烟面积8万亩左右,产量在20万担左右,粮食播种面积85万亩,产量33万吨左右,其中优质稻50万亩,优质率83.5%,高档优质稻播种面积25.5万亩,种植油料作物10万亩,每年新扩果园2万亩,播种蔬菜面积19.8万亩,发展猪、牛、羊、兔、家禽养殖出栏(出笼)分别115万头、6万头、3万只、600万只、900万羽。

  2.加快推动农旅结合。我县推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,做大做强乡村旅游,利用旅游带动农民致富,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特别是农村个体、私营、民营经济发展,增加了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。创建全省旅游名乡1个(九嶷瑶族乡),全省旅游名村2个(牛头江村、路亭村),五星级乡村旅游区3个(桃花岩生态休闲度假园、九嶷山庄、大界源生态休闲度假村),四星级乡村旅游区6个(龙头山庄、九嶷山牛亚岭瑶寨休闲山庄、杨柳农庄、汤泉山庄、九嶷山庄、云客山庄),三星级乡村旅游区12个,二星级乡村旅游区25个,农家乐160家。

  3.大力引导有突出贡献的公司。鼓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经营模式,以合同契约、订单收购、入股分红等方式,带动农民建立特色种养基地。全县拥有省级产业园4个(九嶷山农科园、太平特色产业园、天堂景翔特色水产园、柏家坪康德佳特色林业示范园),市级示范园2个(中和新百家特色水果园、水市舜天恒禾肉牛养殖产业园)。农产品加工公司有58家,其中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32个(省级2家,市级30家)。其中2017年,康德佳、兴泰种植、永祥竹制品、九嶷兔业等14家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种养基地覆盖周边75个村,带动3000户农民创收增收。以康德佳公司为例,公司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,完成13500余亩林地和1054亩水田的土地流转,林下全部套种天冬、白芨、皇菊花、头花蓼等名贵中药材,套种植培养面积达6550多亩。2017年扩大了中药材种植规模,扩种了天冬1000亩、白芨600亩、皇菊花600亩、头花蓼1300亩。以偿付土地租赁方式,使宁远县25个农业农村合作社,400多农户以此获得300元/亩每年的土地租金收入。公司以发展经济林和园林业种植为引领,承种生态公益林5000余亩,49户农民、112人通过培植白果树苗、发展乡村民宿客栈和加入构建森林康养产业链条,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。

  4.积极兴办村级企业。一是县财政共安排产业扶贫资金1.5亿元,对119个贫困村和有300人以上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,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,吸纳100个贫困人口加入的,奖励村委会1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资金,300人以下的非贫困村奖励5万元,对加入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的贫困户,给予400-12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;二是以建设“扶贫车间”为抓手,充分调动各方力量,为劳务协作增加农民收入献计献策。通过“政府出资、部门援建、村级所有、引企入住、社会参与”的方式,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、闲置的农宅等,在村里设置“扶贫车间”。我县首个劳务协作就业扶贫(禾亭镇富村)加工点就是采取由县人社局负责建设、宁远县联兴鞋业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的模式,同时由县人社局按政策对扶贫加工点给予扶持,并与企业一同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岗前培训,实现农民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
  1.农民意识不强、信息闭塞。从总体上看,相比沿海经济发达地区,我县区位优势较弱,大多数农民还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。部分农民小富即安,竞争意识较差,不善于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,缺乏市场意识。习惯于重生产,轻销售,对市场缺少研究,依赖政府的意识较强。无论是结构调整,还是品种选择,都带有很大盲目性、随意性,不注意使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,农业生产在低水平下重复,经济效益不高。农民对信息的占有量非常贫乏,在发展种养业上,一味地跟着别人后边走,没有挖掘市场和开拓创新意识。

  2.产品价格低迷、效益不高。我县农业生产较为分散,并且规模偏小,难以做强做大,没办法形成专业化、产业化经营,形成不了整体经济效益。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,不能够满足城镇和乡村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、优质化、专用化、营养化的消费需求,造成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脱节,竞争力不强,出现卖难和价格下跌现象,因此导致农民增收难。

  3.基础设施薄弱,建设缓慢。农村小城镇的建设速度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,造成农业产业化水平低,二、三产业发展不快,农产品附加值低,产业化“龙头”作用不明显,基地还没形成规模。我县农田水利设施基础不牢、机耕道严重不足、高标准农田占比少的问题依然很严重,其实是靠天吃饭,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,设施农业投资规模大,农民融资困难。

  1.抓实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,提高经营性收入。一是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、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建设,深入推动“扶贫车间”建设,农产品销售是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大多数来自;二是将技术服务覆盖到所有合作社、农户,强化良种供应、田间管理、分拣包装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技术服务,以农产品的高品质赢得好价钱;三是完善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全力发展订单农业,建立农民与市场风险的“防火墙”,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损失。

  2.做活农村土地文章,提高财产性收入。一是着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,充分的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参与小城镇开发主体作用,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。支持乡镇依据自身特色,提升镇村规划,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、和谐宜居、文化鲜活、设施便捷、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。加快柏家坪、湾井、九嶷山等乡村旅游小镇建设,统筹推进水市、天堂、冷水、仁和、禾亭、中和等6个乡镇与城区功能配套,建设太平、清水桥、保安、鲤溪等边际口子镇;二是积极做好“三块地”文章,加强完善土地流转机制,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、林权、闲置农房等资源资产入股发展合作经济,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;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,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积极开办小额信贷,推行农户联保贷款等不同方式的农业信用贷款担保制度。财政部门要加大支农力度,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,探索建立农民增收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机制,重点扶持农户开辟新的增收途径和项目,落实好惠农强农政策,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。

  3.拓宽农民就业渠道,提高工资性收入。一是加强农民就业培训,提升农民素质,增强农民进城务工的竞争能力,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,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,在我县的建设项目、服务项目和工业公司,都要创造条件优先吸纳当地农民工,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得到保障。为农民无偿提供政策咨询、就业信息、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,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;二是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,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,扩展带头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,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