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光这个村全国出名村民福利多得想不到!_斯诺克直播在线观看_直播_视频直播_免费在线观看高清直播-178直播

斯诺克直播在线观看

寿光这个村全国出名村民福利多得想不到!
发表时间:2023-11-26      来源:斯诺克直播在线观看     字体:【

  在中国,在建国后69年的历史中,屈指来数对“三农”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村庄,大寨、厉家寨、小岗村、华西村等,这三元朱村自然也是名列前茅。这样的三元朱,我们该知其方位。在山东潍坊,在寿光,在昌潍大平原南边缘上,处沂山之阴,渤海之阳,弥河西岸——三元朱村在这里。

  经济日报记者最近采访了三元朱。蓝天上的白云,大地上金黄的银杏叶,大棚内绿色的蔬菜,整齐的楼房,漂亮的公园,宽阔的大道,进进出出的轿车……三元朱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村庄。 走进山东省党员干部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大院,赫然入目的是白色的高大的农圣贾思勰塑像,一旁并排停着来自宁夏的3辆红色大巴,车身上写着白色的字“2018年闽宁对口扶贫隆德县致富带头人培训外出观摩团”。 在这个大院的南边就是村里的办公大楼,一登上楼的台阶,就看到了门框上边,一字排挂的荣誉牌匾: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、“中国十大特色村”、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“中国特色经济村”…… 牌匾闪闪发光,三元朱熠熠生辉…… 让我们走近三元朱,解开其之所以璀璨的“方程”

  一元初始 地形依势南高北低,东、南、西三面环型分布几个埠岭。其中南埠岭海拔49.5米,是寿光境内自然地势最高点。 这些埠岭,占全村土地的四分之一,土层浅薄,旱天绝产,种粮不好好生,种菜不好好长。 处于这样条件的三元朱,成为远近有名的要饭村。 出路在哪里?要有个好支部。15名党员,全票选举王乐义当选村支书。 这是1978年9月,而王乐义5月才做了直肠癌手术,肛门改道,腰里挂了个粪便袋,身体虚弱。但这条山东汉子,不愿看着村子再穷下去,他挑起了重担。 那时三元朱穷得叮当响。全村4个小队两辆破车,10头牲口瘦得大都不能上犋拉套,年人均收入不到100元。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,全村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。东岭苹果西岭桃,南岭山楂带葡萄,大干3年,3个埠子岭绿了,果树陆续进入产果期。果香飘出来,老百姓笑声多起来。 到1986年,全村已发展果园430亩。昔日光秃秃的埠子岭成了“花果山”。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00元。 三元朱村没有满足,他们在寻找着跨越之路。 1988年腊月二十八,村民忙年了,写春联的,贴春联的,年味很浓了。“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”、“出门见喜,举步生财”等吉祥话贴了出来。可财从哪里生,村庄怎么再发展?这一直是村支书王乐义在考虑的。这一天,堂弟王新民从大连带回2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。王乐义脑中灵光一闪:这不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吗? 当时,在中国北方地区冬季的餐桌上,单调的白菜一直是不变的主题。到了冬季,下来白菜,单位弄白菜是个大事,家中储白菜是个大事。王乐义盘算着,如果发展反季节蔬菜,说不定会有大市场。 过了年,正月初六,王乐义与村里的党员骨干——7个人,带着梦,踩着地上的鞭炮皮,出了三元朱村。 东北的大棚靠山而建,三元朱没有山,他们便对大棚方位、墙体、棚顶、薄膜、嫁接技术五个方面做大胆改革,研制出了适于平原地区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。 1989年,王乐义号召全村建设冬暖式大棚,但当时一个大棚投入约六七千元,相当于盖一栋房子的钱,风险比较大,而且部分农户的土地需要再一次集中用于建大棚。一些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也说:“寒冬腊月在棚里烧三四吨煤都长不出黄瓜,光太阳晒就能晒出来?这是神仙办的事,不是我们凡人能干的。” 技术有了却没人响应,村里发动党员带头。17名党员干部,建起17个冬暖式大棚拔。10月建棚,当月播种,两个月后鲜嫩的黄瓜上市了,开秤每公斤20元,供不应求。到第二年5月初,17个大棚最低收入是2万元,全村一下子冒出17个双万元户。 第一代蔬菜大棚,大棚墙体用麦穰和泥垛成或两侧用木板中间用半湿土夯筑而成,后墙高1.8米,棚高2.7米,棚宽8米,种植区宽7.2米,一般长约50米,种植培养面积约0.5亩。

  56岁的徐少华坐在记者面前,说起当年带头建大棚,眼中闪出亮光:“那时27岁,年轻能干,我的菜长势好,卖得好,毛着挣了3.03万,17个带头人中,我收入夺了个头名状元!”

  许多眼热的村民开始主动要求建棚,1990年,三元朱大棚一下子发展到了181亩,平均一户一亩多。年底,三元朱村的存款一下子达到了128万,户均增收1万元。

  一场农业的“绿色革命”就这样在三元朱村拉开了大幕。 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——三元朱村,源头活水已经涌流!

  王乐义被誉为“蔬菜大棚之父”,这位77岁的老人,思维敏捷,记忆力很好,对经历过的事,如数家珍,娓娓道来。

  在办公室谈了1个多小时,王乐义又陪着记者去参观村史展览馆,又去看大棚。两个多小时过来,毫无倦意,他的精神头真好!

  记者看了第一代大棚,矮矮的土墙,一道道的竹撑子,都显出破旧,这是留作纪念的,以方便参观者感知当年的情境。 三元朱大棚,不断地创新发展、乾坤再造。 ——第二代蔬菜大棚,始建于1990年,棚体为水泥立柱与竹竿架结构,后墙高2.5米,棚高3.2米,棚宽11米,种植区宽9米,一般长约80米,种植培养面积约1亩。 ——第三代蔬菜大棚,始建于1996年,棚体跨度、棚脊高度、墙体厚度适当加大,水泥立柱加粗,安装链式自动卷帘机,后墙高3米,棚高3.7米,棚宽12.5米,种植区宽9.5米,一般长约80米,种植培养面积约1亩。 ——第四代蔬菜大棚,始建于2002年,棚体为钢筋骨架结构,安装秤杆式自动卷帘机,后墙高3.5米,棚高4.2米,棚宽14.5米,种植区宽10.5米,一般长约80米,种植培养面积约1.2亩 。 ——第五代蔬菜大棚,始建于2007年,具有半地下、大跨度、无立柱等特点,大棚下挖1.2米,后墙高4.3米,棚高5.6米,棚宽18.5米,种植区宽12.5米,一般长约100米,种植培养面积约1.8亩。 ——第六代蔬菜大棚,始建于2011年,大棚下挖1.2米,后墙高5.5米,棚高6.5米,棚宽21.7米,种植区宽13.7米,一般长约120米,种植培养面积约2.5亩。 …… 永不止步的三元朱人,勤劳加科技,双轮驱动,跑出一路辉煌。全村年收入到2017年底已达到6500万,人均3.03万元。 智能化的大棚,看到棚里温度高了,轻点手机就实现了放风调节棚内温度。 新一代的大棚全部使用自动卷帘、温控、喷药、补光和水肥一体化、手机远程控制等智能装备,可以说,一个大棚就是一个蔬菜工厂。 三元朱村的蔬菜种植达到与国际蔬菜种植技术同步的水平。 三元朱村成立了专门搞蔬菜加工、营销的公司,注册了“乐义”商标,走出了“公司连基地、基地带农户”的模式,发展无公害、有机蔬菜,经检验合格的蔬菜产品统一使用“乐义”商标,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公示,“乐义”蔬菜为中国蔬菜类首件驰名商标。这样一来,农民的责任心增强了,蔬菜的质量有保证,收益也提高了。

  在大棚里,记者正常采访了大学毕业后回村种菜的年轻夫妇。黄瓜结了很多,一根根长得舒展,顶花带刺,那么鲜亮。 男的叫王聪,28岁,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专业,妻子董俊艳与他是大学同学,学的会计专业。两口包了两个棚,一年能挣20多万。 朴实的王聪,见了记者有些腼腆地说:“虽在农村长大,但一直上学,刚回来时,连摘黄瓜都不会。”他边说,边熟练地抹叉子——掐去多余的小秧子,不让它夺养分,“跟我爸爸学了一年,插秧、浇水、施肥……慢慢就会了。” 戴着红腿眼镜的董俊艳是活泼的,有说有笑。钻进黄瓜趟里,一会功夫就摘出一抱黄瓜,递给大家尝尝。她用手一搓刺,咔嚓就是一口:“不脏,直接可以吃。”顺手递过去黄瓜让丈夫咬了一口。“怎么样,我们的黄瓜好吃吧?”听到大家的称赞,她清脆地笑了,笑声飞扬在绿叶上,飞扬在黄花上。 两个年轻人,接受东西快,适应能力强,干劲足。刚租了两亩地,准备新上个大棚。王聪、董俊艳琢磨着,两趟黄瓜,中间放一趟喷灌;一排黄瓜,再放一排滴灌。这样节约用水,省事省工,比大水漫灌好……

  三元开泰记者走进7号棚,53岁的王万章正在忙着用栽苗器,栽锦绣九号黄瓜苗。他在格鲁吉亚,当了五六个月的蔬菜技术员,刚回来不久。 三元朱人没有把大棚技术“搞封闭、搞专利”。王乐义说:“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,光我们村富了不算富,全国农民兄弟都富了那才叫真正富。我们带个好头,成立一个蔬菜大棚技术推广协会,向社会推广!”王乐义认为,三元朱人向别人学了技术,靠温室大棚富了起来,不能忘了带领别的农民兄弟一起致富。 三元朱冬暖式大棚建成后的第二年,这一技术就开始在寿光市推开了。这一年,5130个冬暖式大棚在寿光拔地而起,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崭露头角。 三元朱,已向全国各地派出优秀技术员4000多名,并常年有140多人在外传授技术,其中,常年在外或曾担任科技副县长、副镇长等职务的就达36人次,对蔬菜科技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三元朱人一直牢记的嘱托。如今,三元朱不仅将技术人员送出去,还主动将全国的农民请进来,设立农民课堂,进行专业培训。三元朱村建立乐义国际农业培训中心,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万名农民,这些农民大都慢慢的变成了当地的农村科技带头人,成为传播蔬菜种植技术的“火炬手”。 中国北方早已解决冬季吃不到新鲜菜的问题,当我们随时走进超市,可以买到各种新鲜蔬菜的时候,别忘记了三元朱农民的贡献、寿光农民的贡献! 大爱洋溢的三元朱,发展了别人,成就了自己。 现在的三元朱村,800亩蔬菜大棚、300亩樱桃园、181栋联排别墅楼、8栋公寓楼、生活污水处理站、乐义实验小学、幼儿园、敬老院、生活超市、农资超市和健身娱乐场所一应俱全。 这里还建成了村党史村史展览馆、高科技展览馆、博物馆、民俗文化走廊、科普教育走廊、绿色生态餐厅等。 这里建成了寿光市青少年德育宫。 这里还成立了“三元朱文化艺术团”,在周围10多个村庄巡回演出。 这里连续30多年无刑事案件、无事件。 这里文明之风劲吹!

  记者给老人们开玩笑:“年轻时,是村里的五朵金花啊!” 老人们都开心地笑了。 “哪是什么金花,年轻时得出去讨饭,是叫花子!”88岁的朱香莲老人说。 78岁的孟秀香老人说:“我生了4个孩子,没粮食吃的时候,就到野外挖野菜吃。现在,吃的,用的,要啥有啥,多好!60岁以上的老人,村里每月发100月;像我们这些70岁以上的,每月发200元。人为什么越活越年轻了?条件好了!”

  在敬老院里,记者找到王来氏的家。一进门,见老人坐在小院里,69岁的二儿子王有文,正在给老娘梳头。梳好了,举起镜子,让老人看看好看吧,爱美的老人,满意地笑了。

  “老人家,多大了?” “96岁了(虚岁)。” “没那么大吧,看上像80多岁的。” “俺有身份证!” 儿子进屋取来了身份证,上面写着出生:1923年1月12日。 “您老人家身体那么好,能活到120岁!”记者祝福。 “可别活这么大,给孩子添麻烦!”说完后,老人往前一探头,贴着记者耳边,悄悄说:“日子这么好,得慢慢过,线岁!” …… 其乐融融的敬老院,其乐融融的生活。

  其乐融融的还有乐义幼儿园的孩子们。老师把茄子、南瓜、西瓜等画出轮廓,让孩子往上涂颜色。

  园长吉海燕对记者说:“我们是蔬菜之乡,要从娃娃抓起,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蔬菜。” 这幼儿园里,还留了一块地,老师教孩子播种,让孩子观察苗子的生长。 老师还带着孩子走进大棚,搞采摘活动。 记者看到这幼儿园里,有一块块的大棚展板,老师说这样做才能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大棚。 在这里,那道300米的蔬菜文化长廊,很着迷。孩子们们很爱看。白菜、萝卜、黄瓜……都画成卡通画,画成孩子们喜欢的样子。 特色的教育,儿童的乐园! 三元朱,富裕村,文明村,明星村! ——这里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三元朱样板! 记者写了三元朱的三元,其实何止三呢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—— 三元朱,生生不已!

上一篇:河北平泉市:科技支撑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
下一篇:红古花庄镇建造第六代“寿光形式”蔬菜大棚